摘要:脑卒中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大敌之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患者发病后比较看重治疗而轻视康复,命救下了,人却落下了残疾,一家人都因此而陷入长久的痛苦之中。
脑卒中发病后的半年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黄金时期,且前3个月是尤为重要的,是进行康复治疗的“黄金时期”。因此,康复治疗应尽早尽快地实施,康复治疗一般应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就要开始,3月内为最佳康复治疗时期,而且在发病后一年内都应积极康复治疗!发病一年后康复也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黄金期”该如何进行康复?
发病后的3个月为康复黄金期,但是黄金期的康复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病人运动锻炼需要在康复治疗师正确的指导下,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劳逸结合等原则。
注意肢体的摆放位置。脑卒中患者躺在床上时,不能让患肢保持一个姿势过长时间,防止肩关节脱位、关节僵硬、血液循环不畅。
注意运动强度。被动训练别太用力,锻炼时,应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保证姿势标准。每锻炼一处肌肉,应使该肌肉连续多次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不过,也要注意运动强度,不能太过用力,否则很可能因过度牵拉损害关节。
坐位训练循序渐进。当患者病情稳定,身体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后,床边训练可由卧位转为坐位,这一训练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待患者能平稳地坐在床上后,可尝试床椅交换训练。
脑中风的危害
嘴歪眼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
麻木。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
周围性瘫痪。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临床上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病情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三个简单的测试快速识别脑卒中
美国心脏学会、卒中学会制订的早期识别脑中风的“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中三个简单的测试:笑一笑,动一动,说一说
笑一笑:请患者“露齿”或微笑,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
动一动:请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钟,一个手臂无法维持
说一说:请患者复述一句短语,如说话不清楚或者无法说话
脑卒中如何护理
1、注意控制食量
总的原则是保持能量代谢的平衡、轻度负平衡,体胖和超重者,更应注意降低热量。每餐最好维持在八分饱,决不可暴饮暴食。中老年人对糖的耐受力差,宜进低糖饮食。
2、宜进低盐饮食
摄取盐愈多,脑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也愈高。研究表明,低盐饮食对预防重症高血压、脑中风有重要意义。每天食盐摄取量最好低于6克。伴有严重水肿的心脏病人、肾脏病人,必要时应进无盐饮食。
3、宜进低脂饮食
脑中风患者平时的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囡为常进油腻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是导致、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血栓形成,引起脑中风发作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尤其是体胖的老年人,平时应进低脂食物,特别是应限制动物脂肪、不吃动物内脏等。
4、常食降脂食品
常吃些有降脂降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作用的食品,对预防脑中风的发生,意义重大。如小米、养麦燕麦、山楂、海藻、海带、甲鱼、蜂皇浆、芝麻油、玉米油、米糠油等都是比较适宜的。
5、食品合理搭配
饮食应多品种多变化,注意主副食、荤与素、粗细粮的合理搭配,不可偏食。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宜保持在0.5~1克。对人体有益且含人体必需搭配的蛋白质,主要有牛奶、豆制品、鸡蛋等。
6、多吃新鲜蔬菜
绿叶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有助于保护血管壁,增强血管的柔韧性、弹性,减少脆性,生防止血管出血,对预防与减少脑中风、心梗等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