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诊体位:颈项部触诊不同医生及不同部位常用不同的体位,一般我常用坐位,并使受检查的颈椎略前屈15度左右。这个启发来源于颈椎牵引,在15度前屈时能够适当增加一些突起的部位更明显而又不影响整体结构。检查主要用左手掌托住受检者的前额部,用右手拇指触诊。
1.棘突:颈椎棘突触诊正常从C2开始,因为C2棘突比较大,容易触得比较清楚而且定位准确。然后再顺序向下触摸,C3—C5棘突比较小,不容易触摸清楚。C6—C7棘突和T1棘突比较大,容易触摸清楚。C2—C4棘突均衡生产书中显示是呈分叉状,当患有棘上韧带炎或棘滑囊炎时,在这个突上有明显的浅压痛。如果是脱位或其他问题时有深压痛。触摸时要注意检查棘突是否偏斜,压痛点是在棘突的中央区还是在两侧,并由轻到重测定压痛点是位于浅层还是位于深部,一般浅压痛多为项韧带、棘间韧带或皮下筋膜的问题。这里还有一点问题就是怎么鉴别是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或者说第六颈椎,因为这三节在低头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是一样大的。我的习惯做法是拇指先定按一节,然后再让患者活动颈椎,如果是上一节或者是所按节的活动,那么可以确定它不是胸椎,不活动的下一节是胸椎,那么上一节就是第七颈椎。
2.棘突间:低头35度左右时容易触到,经常见于棘间韧带损伤,可能是扭伤或落枕。颈、胸椎棘间有压痛性硬结呈索状物常见于项韧带钙化。
3.棘突旁:与腰椎不太同,这里如果受压是肌肉而不是神经根,所以定位意义远不如腰椎,但有时可以发现阳性反应物及软组织痉挛,常见于肌肉筋膜损伤、慢性炎症等;局部压痛同时向同侧上肢有放射痛,可见于颈椎病或关节突部位软组织损伤。
4.横突及横突间:这两个比较有意义。触诊时由锁骨上窝沿胸锁乳突肌外缘触压横突尖前侧及后侧,同时触压横突间,由于横突前结节到横突后结节之间有很多肌肉附着,又是脊神经后支的支配区,所以触诊时两者结合分析有明显的定位意义。如为关节突移位(棘突肯定伴随移位),则压痛点多在横突尖及横突尖及横突间后侧,临床表现可以看到脊神经后支支配区颈项疼痛;如果为椎体后外缘增生,椎间盘侧后突出,则以前侧压痛明显,多发生于C6、C7,并多向肩臂腋部并向手部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