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关节脱位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关节脱位的病因有创伤性脱位、先天性脱位、病理性脱位、习惯性脱位。
采分点2:创伤性脱位是由外界暴力引起的脱位,是关节脱位的常见病因。
采分点3:习惯性脱位的引起与初次脱位治疗不当有关系。
采分点4:关节脱位一般表现为脱位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功能丧失。特征表现为畸形、弹性固定、关节盂空虚。
采分点5:伴有关节内骨折及软组织嵌人、陈旧性脱位手法复位失败的病人采用手术复位
采分点6:节脱位复位治疗以手法复位为主,早期进行效果好。
采分点7:关节脱位复位后固定有利于关节囊、韧带及周围软组织得以修复,但时间不可过长,以免引起关节僵硬一般固定2~3周。
采分点8:关节脱位的受伤关节早期可冷敷,以减轻局部组织渗血和肿胀2~3天后可热敷,以促进积血和水肿吸收,加快损伤组织修复。
采分点9:常见的关节脱位有肩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以肘关节脱位较多见,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采分点10:肩关节脱位根据暴力作用方向及受伤时体位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下脱位、盂上脱位4种类型。前脱位多见。
采分点11:前脱位分为喙突下脱位、锁骨下脱位和盂下脱位,以喙突下脱位多见。
采分点12:飞肩关节脱位可伴有肩锁关节脱位、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
采分点13:肩关节脱位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肿胀、不能活动,以健手托扶患侧前臂,头部倾斜于患侧。三角肌塌陷,呈“方肩"畸形,原关节盂处空虚。
采分点14: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是手法复位。方法为病人取卧位的手牵足蹬法和病人取坐位的牵引回旋法。
采分点15:肩关节脱位病人复位后应将肩关节固定于内收、内旋、屈肘90°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固定3周。
采分点16:肘关节脱位临床表现为肘部疼痛、肿胀、一活动障碍,明显畸形,肘部弹性固定在半屈位,肘后空虚,可摸到凹陷,肘后三点关系失常。
采分点17:肘关节脱位病人复位后用长臂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屈肘90。,前臂三角巾悬吊于胸前,一般固定2~3周。
采分点18:髋关节脱位按脱位后股骨头的位置可分为后脱位、前脱位、中心脱位3类,以后脱位最多见。
采分点19:髋关节脱位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患肢出现典型的屈曲、内收、内旋、短缩畸形,臀部可触及股骨头。
采分点20:髋关节脱位的复位宜尽早进行,最好在24小时内,超过时间后再复位较困难。
采分点21:髋关节脱位的复位方法有提拉法、旋转法。
采分点22:髋关节脱位病人复位后置患肢于外展中立位,皮牵引或穿丁字鞋固定2、3周,严禁屈曲、内收、内旋动作,避免再脱位。
第五节风湿热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风湿热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一种全身结缔组织病。
采分点2:风湿热常侵犯关节、心脏、皮肤,也可累及神经及其他脏器。
采分点3:风湿热以7~16岁学龄儿童发病较多见,多发于冬春阴雨潮湿。
采分点4:风湿热在发病前2~5周,常有咽喉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咽喉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症状。
采分点5:风湿热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心脏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
采分点6:风湿热临床表现为关节炎。典型的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同时侵犯数个大关节,以膝、踝、肘、腕、肩关节较常见。
采分点7:风湿热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表现为红肿、灼热、疼痛,活动受限制。
采分点8:典型风湿热心脏炎病人常主诉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
采分点9:风湿热环形红斑的发生率在3%以下。为淡红色、环形、中央苍白,多分布在躯干、肢体的近端,时隐时现,大小不一,压之褪色,不痒。有时几个红斑互相融合成不规则环形。
采分点10:风湿热皮下结节的发生率在3%以下,常在心脏炎时出现。多发现于关节伸侧的皮下组织,尤其在肘、膝、腕、枕、胸腰椎棘突处,与皮肤无粘连,无红肿炎症,稍硬、无痛的小结节。
采分点11:C反应蛋白在风湿热发病时常呈短暂的升高,起病2周内最为敏感,阳性率可达80%,发病4周后阳性率可下降至25%~30%。
采分点12:α1糖蛋白是敏感的急性活动期指标。α2糖蛋白在急性期后期或迁延活动期持续增高时间较长,是反映急性期修复或慢性增殖期的炎症指标。
采分点13:抗裢球菌溶血素O试验是最常用的链球菌抗体血清试验,其值高于单位为异常。
采分点14:抗去氧核糖核酸酶试验高于单位为异常。
采分点15:抗去氧核糖核酸酶试验高峰维持时间较长,发病后4~6周达高峰,可维持数月之久。对于迁延病人或舞蹈病病人意义较大。
采分点16:抗链球菌激酶试验高于80单位为异常。
采分点17:抗透明质酸酶试验高于单位为异常。
采分点18:风湿热免疫学检查可见免疫球蛋白增高,IgG和IgM变化较明显。
采分点19: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对无并发症的风湿热有活动性诊断的意义。
采分点20:心肌抗体测定,在风湿热时心肌抗体1:20时,有心脏受累的定位诊断意义。
采分点21:应用单克隆抗体分析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可有CD4/CD8增高,提示风湿热有免疫调节的异常。
采分点22: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试验是风湿热免疫学检查中较敏感和特异的细胞免疫方法。
采分点23:青霉素对风湿热是最有效的杀菌剂,常用剂量为80万~万单位/日,分两次肌内注射,疗程为10~14天。
采分点24:抗风湿治疗的首选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阿司匹林,剂量4~6g/d,分3~4次口服。
采分点25:对心脏炎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泼尼松30~40mg/d,分3~4次口服;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至10~15mg/d,维持治疗。
采分点26:病情严重的心脏炎病人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10mg/d或氢化可的松mg/d;待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激素治疗。
采分点27:心脏炎一般恢复至正常活动量所需时间是:无心脏受累者1个月;轻度心脏受累者2~3个月;严重心脏炎伴心力衰竭者6个月。
采分点28:心脏炎病人遵医嘱用泼尼松抗风湿治疗,有心力衰竭者加用地黄制剂。同时配合吸氧、利尿、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
采分点29:阿司匹林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和出血。饭后服用或同服氢氧化铝可减少对胃的刺激。加用维生素K防止出血。
采分点30:预防风湿热复发,首选卡星青霉素万单位/月,肌注。如有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或磺胺嘧啶,但需要注意血象,防止白细胞减少症发生。
第六节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采分点2: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环境、感染、遗传、性激素和神经精神状态等有关,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累及浆膜、心、肺、眼等器官,70%的病人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
采分点3: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起病缓慢,在明显的关节症状前多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缺乏、手足发冷等全身症状。
采分点4: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可出现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僵硬、活动受限、如胶黏着的感觉,适度活动后逐渐减轻。尤以起时最明显,称为晨僵。
采分点5: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作为判断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的指标。
采分点6:关节疼痛和肿胀是类风湿关节炎最早出现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大关节亦常受累。
采分点7:关节疼痛和肿胀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常伴有压痛。
采分点8: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采分点9: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关节炎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皮下,如上肢鹰嘴突、腕、踝等关节。其大小不一,呈对称分布。
采分点10:类风湿结节的存在表示类风湿因子的活动。
采分点11:血沉增快是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炎症的活动性指标。
采分点12:c反应蛋白是炎症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期蛋白;一它的增高说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
采分点13:类风湿因子(RF)在80%病人中呈阳性,其滴度与本病的活动性、严重性成正比。
采分点14: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骨质疏松,稍后关节间隙因软骨的破坏而变得狭窄,晚期则出现关节半脱位、骨性强直畸形。
采分点15:类风湿关节炎x线检查中,手指和腕关节的x线片最有价值
采分点16:x线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关节病变的分期及判断病情变化均很重要。
采分点17:早期诊断和尽早地进行合理治疗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关键。
采分点18: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关节肿痛、发热、内脏受累,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质及高维生素饮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采分点19: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可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
采分点20:慢作用抗风湿药有控制病程进展的作用,临床上常与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应用。
采分点21: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副作用是胃肠道不适、黑便、头痛、口腔溃疡、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
采分点22: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药物为泼尼松。每日量为30~40mg,症状控制后递减,以每日10mg维持,逐渐以非甾体药代替。
采分点23: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较晚期有畸形并失去正常功能的大关节,术后可改善关节功能。
采分点24: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锻炼过程中应循序渐进,运动前可用热敷、热水浴、红外线等理疗方法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
采分点25: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使用金制剂和青霉胺时应观察有无皮疹、蛋白尿、血尿,并定期做血、尿常规检查。
历年考题
〖A2型题〗1.患者,女,48岁。类风湿关节炎5年,双侧腕、指关节肿胀畸形,为保持关节的功能,正确的做法是(B)
A.腕芙节背伸、指关节背伸
B.腕关节背伸、指关节掌屈
c.腕关节掌屈、指关节侧屈
D.腕关节掌屈、、指关节背伸
E.腕关节侧屈、指关节掌屈
〖考点提示〗类风湿关节炎护理最关键的就是保持关节功能位,防止畸形。功能位是指能使肢体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具体位置:①腕关节背伸15°~30°,即用力握拳时腕关节所处的位置:②拇指充分外展,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拇指处于对掌位);③其他手指略为分开,诸指间关节的屈曲、位置较为一致,即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半屈曲,而远侧指间关节微屈曲。②③总括下就是B中所说的指关节掌屈。
第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病变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典型症状是面部出现蝶形红斑,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伴有多脏器受累。
采分点2:SLE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在病毒、性激素、环境因素(阳光照射)、药物(普鲁卡因酰胺、肼苯达嗪、氯丙嗪)等因素作用下,易感机体丧失正常免疫耐受性,不能正确识别自身组织,继而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产生以抗核抗体(ANA)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体液和细胞免疫紊乱,导致组织炎症性损伤。
采分点3:SLE起病可为暴发性、急性、隐匿性。开始可为单一器官受累,也可多个系统同时受累。
采分点4:肾功能衰竭、感染是SLE的主要致死原因。
采分点5:SLE的发热无一定热型,初期仅有低热,急性活动期可有高热,同时常伴有乏力、疲倦、体重减轻、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采分点6:80%的SLE病人有皮肤黏膜损害,常见于暴露部位出现对称的。
采分点7:90%以上的病人有关节受累,大多数关节肿痛是首发症状,受累的关节常是近端指间关节、腕、足部、膝和踝关节。呈对称分布,较少引起畸形。
采分点8:几乎所有SLE病人均有肾脏损害,约半数病人有狼疮性紧炎。
采分点9:SLE病人血液损害最常见的是正色素细胞性贫血。
采分点10:抗核抗体(ANA)试验已代替了狼疮细胞检查成为SLE主要的筛选指标。
采分点11:抗Sm抗体是SLE的标志性抗体。
采分点12:抗双链DNA抗体对确诊SLE和判断狼疮的活动性参考价值大。
采分点13:CH50(总补体)、C3、C4降低,有助于SLE的诊断,并提示狼疮活动。
采分点14: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SLE的首选药,用于急性暴发性狼疮、脏器受损、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通常采用泼尼松每日1mg/kg,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采分点15:非甾体抗炎药均为口服药,主要用于发热,关节、肌肉酸痛,而无明显血液病变的轻症病人,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各芬等。
采分点16:抗疟药主要治疗盘状狼疮。通常用磷酸氯喹,每日~mg,其衍生物排泄缓慢,可在体内蓄积,引起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故应定期查眼底。
采分点17:免疫抑制剂应用于易复发但因严重副作用而不能使用激素的SLE病人。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等。此类药毒性较大,使用中应定期查血象、肝功能。
采分点18:对SLE病人进行药物护理时,非甾体类抗炎药宜饭后服用。因其具有肾毒性,伴肾炎者禁用。
采分点19:SLE病人应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历年考题
〖A1型题〗1.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机制是(C)
A.抗休克,改善循环,抑制过敏反应
B.抑制过敏反应
C.控制炎症,抑制免疫反应
D.降低内毒素反应
E.抑菌,避免继发感染
〖考点提示〗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首选药物,其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抗炎发挥治疗作用。
〖A2型题〗2.患者,女,24岁。因系统性红斑狼疮人院,使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用药期间,护士应特别注意观察和预防的是(A)
A.继发感染
B.消化道出血
C.骨质疏松
D.高血压
E.骨髓抑制
〖考点提示〗糖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能迅速缓解症状,但可能引起继发感染、无菌性骨坏死等。在服药期间,定期测量血压,检测血糖、尿糖的变化。做好皮肤和口月空黏膜的护理。
第八节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护理
采分点必背
采分点1: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钙溶出、骨的强度下降、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采分点2: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
采分点3:妊娠妇女及哺乳期女性所发生的骨质疏松列人特发性骨质疏松。
采分点4: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为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呼吸系统障碍。
采分点5: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
采分点6:骨质疏松症病人仰卧、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采分点7:身长缩短、驼背是骨质疏松症继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体征之一特别是脊柱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柱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采分点8: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的部位比较固定,如胸腰椎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上段及踝关节骨折等。
采分点9:测定血、尿的矿物质及某些生化指标有助于判断骨代谢状态及骨更新率的快慢,对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采分点10:骨矿密度测量方法有单光子吸收测定法、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定量超声波。
采分点11: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有骨吸收抑制药物、促进骨形成药物、改善骨质量药物3类。应根据不同原因选择不同药物或综合应用。
采分点12:老年人从膳食中摄取丰富的钙,才能满足骨中钙的正常代谢,一般每日应不少于mg。
采分点13:骨质疏松症病人为减轻疼痛,可使用硬板床,取仰卧位、侧卧,卧位休息数天到1周,疼痛可缓解。
采分点14:骨质疏松症病人服用二膦酸盐时,应空腹服用。同时饮清水~ml;至少半小时内不能进食或喝饮料;也不能平卧,应采取立位、坐焦,以减轻对食管的刺激。
历年考题
〖A1型题〗1.骨质疏松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A)
A.疼痛
B.身长缩短
C.驼背
D.呼吸困难
E.骨折
〖考点提示〗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疼痛,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和呼吸系统障碍。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病人的70%~80%。
〖AI型题〗2、骨质疏松患者不宜食用的食物是(D)
A.牛奶
B.黄花茶
C.鸡蛋
D.浓茶
E.海带
〖考点提示〗骨质疏松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如牛奶、虾皮、芝麻、豆制品等,以摄入足量的钙;而浓茶、咖啡影响钙的吸收。
今日荐读
点击下方图片,看趣文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