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倾角和退行性颈椎滑脱

原文标题:T1SlopeandDegenerativeCervicalSpondylolisthesis

原文作者:JunHS,KimJH,AhnJH,ChangIB,SongJH,KimTH,ParkMS,KimYC,KimSW,OhJK

原文出处:Spine(PhilaPa).Nov21.

批注导师:医院

批注导师:田野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

颈椎组、腰椎组委员

摘要

研究设计:回顾性分析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比较45位退行性颈椎滑脱(DCS)患者与无症状的对照组的颈椎矢状位参数。

背景数据摘要:颈椎矢状位平衡同骨盆入射角一样重要,其跟T1倾角密切相关。相比于退行性腰椎滑脱(DLS),很少有研究评估DCS,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T1倾角)在DCS患者的变化特征。

研究方法:作者从位患者中选取了45位DCS,拍摄站立位X线片。所有参与者同时拍摄X线片和CT扫描。颈椎矢状位参数通过标准仰卧位CT扫描来分析。测量记录以下颈椎矢状位参数:T1倾角,颈倾角(NT),胸廓入口角(TIA),和颈椎前凸曲度(C2-7)。DCS组和45位无症状成人组成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在一开始例患者中,45例有前滑脱(5.8%)的患者选入此次研究。T1倾角在DCS组(26.06±7.3度)明显大于对照组(22.32±7.0度),NT,TIA和颈椎前凸曲度(C2-7)在两组没有明显不同。

结论:DCS组相比对照组有T1倾角增大的特征,因此,作者认为较大的T1倾角是DCS的诱发因素之一。

证据等级:3

引言

退行性颈椎滑脱(DCS)是由滑动力、退行性椎间盘病变和椎间关节异常增生导致的病理状态。在有关其发病机理和退行性腰椎滑脱发展的文献中报道了其多种可能的诱发因素,比如矢状位腰椎小关节异常,激素,韧带松弛,以及髂腰部形态。Barrey等人比较报道了骨盆入射角(PI)在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不同,让我们看到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患者脊柱参数改变与疾病之间关系。他们推断,DLS患者相比于无症状患者有更大的PI角,因此,他们认为更大的PI角是DLS发病的诱发因素。

如同PI一样,颈椎矢状位平衡越来越受到重视。颈椎矢状位平衡与T1倾角密切相关,会受到T1方向和角度的影响,随之调整以获得稳定的直立姿态和合适的水平凝视角度。评估颈椎矢状位平衡的数据包括胸廓入口角,颈倾角和T1倾角。T1倾角是整个脊椎矢状位平衡的一个标志,并且是一个重要的临界点,就像PI对于腰椎前凸。

之前有一些研究使用仰卧位CT扫描或站立位X线透视评估颈椎矢状面参数,并认为颈椎前凸(C2–C7角)随着T1倾角的增大而增大。然而,即便在专门分析TIA和第一胸椎的研究中,从颈椎直立位平片上得到的T1倾角,由于肩、胸廓等解剖学上的干扰,也不足够精确,特别是肥胖患者。之前的大多数研究从并不清晰的X线偏上收集记录T1倾角。为了克服X线片带来的限制,Pack等人研究了无症状患者的颈椎CT扫描参数,报道了T1倾角、颈倾角,C2-7曲度和C2-7矢状位铅垂线随年龄的变化。此外,在之前的研究中,不论通过平片还是CT测量,我们可以再次确认大的T1倾角会导致C2-7的曲度增加。我们能够看到两种测量方式的不同,研究表明通过X线片测量,T1倾角的平均值要比通过CT扫描所测得的约大3.3度。

据笔者所知,没有针对DCS患者组和对照组颈椎矢状位参数关系的相关报道。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CT分照组的颈椎析比较DCS患者和对矢状位参数,包括T1倾角。

研究对象与方法

DCS组:从年5月到年12月,因各种原因到笔者脊柱研究机构就诊的患者中,选取了部分满足条件的患者,组成DCS组。首先,名在同一时期做了颈椎CT和X线透视的患者被挑选出来,再在他们中间选出DCS患者。然后排除有非退化性颈椎疾病(创伤,感染,肿瘤,畸形,炎症)以及有颈椎手术史的患者,最终,一共45位成年患者收入研究。

对照组:于年1月到年9月间于笔者的门诊部就诊,从未就脊柱问题接受过诊治,并同时做了CT和X线检查的患者中,选取了45位年龄与DCS组相仿的无症状成年患者,进行分析。

影像评估:通过标准摄像技术获得等比站立平视位颈椎侧位平片(图1A)。与之前的多数研究一样,DCS定义为在中立位上测量有大于2mm的前移。前移的距离为上椎体后下角到下椎体后缘切线的垂线距离(图1B)。在X线片上发现DCS后,笔者测量了仰卧位CT扫描的数据。两种方法测得的T1倾角,C2-7曲度,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都被记录分析。

图1:在一例中立位颈椎侧位片上发现的C3-4退行性滑脱

颈椎参数:自T1上终板中点和胸骨顶点连一条直线,与自T1上终板中点做TI上终板的垂线组成的夹角即胸廓入口角(TIA),其不会因人的姿势发生改变。T1倾角为T1上终板的切线与水平线形成的夹角,会因姿势不同而改变。颈倾角为连接胸骨顶点与T1上终板中点的直线,与经过胸骨顶点垂线的夹角。由此我们得到:“胸廓入口角TIA=T1倾角T1S+颈倾角NT”。就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角SS+骨盆倾角PT”。C2-7曲度测量通过Cobb法测量,即C2下终板切线与C7下终板切线的夹角。统计学分析(略)

结果

在最初的位患者中,45位收入研究。有19位患者(42.2%)在C4-C5发生DCS,12位(26.6%)在C3-C4,7位(15.6%)在C5-C6,5位(11.2%)在C6-C7,1位(2.2%)在C2-C3。

颈椎参数:通过CT扫描测量,DCS组平均T1倾角为26.06±7.3度,对照组为22.32±7.0度;DCS组平均颈倾角为51.98±8.7度,对照组为52.61±7.1度;DCS组胸廓入口角为78.05±8.8度,对照组为75.09±7.5度;DCS组平均C2-7曲度为10.77±7.5度,在对照组为10.80±10.0度。通过配对T检验,DCS组和对照组平均T1倾角差值为3.74±6.1度(p=0.),两组的颈倾角、胸廓入口角和C2-7曲度没有明显不同。因此,DCS组的T1倾角显著大于对照组。

图2:颈椎参数测量示意图

讨论

据报道,退行性滑脱在腰椎的发病率为19.7%,在颈椎则更为少见。自年Lee等人首次报道了颈椎创伤性和退行性滑移在影像学的不同表现,DCS已报告有5.2%到11%的总患病率。与笔者的研究结果相同,报道中DCS最常见于C3-C4和C4-C5节段。在笔者更早的研究中,假设T1倾角是一个定位参数,那其必然受姿势的影响。笔者比较了从同时期直立位颈椎X线片和仰卧位CT扫描测量得到的各个颈椎参数。笔者断定,不论CT还是X线片上,T1倾角和颈椎曲度都有强相关性。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报道过CT扫描和透视所得的颈椎矢状位曲度参数的关系。

大多数文章仅从不清晰的X线片中得到数据作为结果,由于在部分患者中胸骨角不能良好显影,这样并不能很好的阐释T1倾角、颈倾角和胸廓入口角。因此,为了克服这些障碍,笔者通过CT扫描测量这些数据。在之前的研究中,可以确定,T1倾角和颈椎曲度密切相关,与通过颈椎X线片所验证的结果相同。而且,可以确定大的胸廓入口角会加大T1倾角,并最终增加C2-7曲度。通过X线片测得的平均T1倾角大于通过CT所测,也就是说,在X线片上颈椎更加前凸。我们认为,这两种方法测得前凸的不同是由于站立位和仰卧位受重力影响的不同而导致的。

骨盆入射角更大的患者通常会有更大的骶骨倾角和腰椎前凸,众所周知,大的腰椎前凸是一个给后侧小关节增加过多机械应力的因素,这进一步促进关节病变发生。L4-L5的小关节病变和L5上终板的显著倾斜关系匪浅。无论如何,根据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观察,椎体滑移的发生是以椎间盘的机械力学情况为条件的。Barrey等人DLS患者比健康人群的PI更大。椎体滑脱进展的同时,由于后侧小关节病变,椎间盘退变与萎缩同时发生。这些作者从DLS发病机理的角度提出矢状位上曲度的影响。

本研究受腰椎参数研究的启发,在我们的研究中,DCS患者比对照组有更大的T1倾角,因此其C2-7曲度也比对照组大,然而,研究显示C2-7曲度在统计学上相似。我们假定DCS组自我补偿机制(大的T1倾角会增加胸廓入口角,并最终增加C2-7曲度)失效,因此,就如研究结果所示,DCS组矢状位曲度失衡。椎间盘退行性变会导致矢状位失衡,表现为上节椎体的前移。DCS组的椎体滑动可能会导致重力轴线的前移,此外,由于小关节病变,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和椎间盘磨损。

与其他研究相似,本研究中我们发现DCS患者C3-C4和C4-C5节段趋于正常。通过不同的影像技术与测量方法,之前的许多研究描述过正常以及异常的颈椎动力学,总的来说,颈椎摆动幅度最大的为C4-C5。有研究报道,随着下段颈椎(C5-7)因年龄增长而椎间僵化,其上临近节段(C3-5)所受应力有所增加,进而导致异常的矢状位滑移。因此,我们认为,运动过度、滑动力以及颈椎前凸导致的损耗导致了颈椎中段(C3-4,C4-5)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应力集中,这就是DCS患者颈椎中段发病率高的机制。

然而,本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未能解决。我们没有讨论DCS组参数和其他因素(比如BMI,椎间盘退行性变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因此,还需要更大量样本进一步研究以解决本研究中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另外,当下关于T1倾角和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关系正热切讨论中,现在还没有金科玉律,颈椎序列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是必要的。

结论

DCS患者与对照组T1倾角有显著差异,这表明大的T1倾角是DSC的一个诱发因素。此外,由于颈椎前凸损耗以及滑动力增加,DCS组的其他参数(颈倾角,胸廓入口角,C2-7曲度)并没有明显变化。

导师批注:

关于颈椎退行性滑脱(DegenerativeCevicalSpondylisthesis,DCS)在国内的







































北京看白癜风好医院
北京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jmo.com/xgyy/1849.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