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医低头族注意认识颈椎病的分类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475491.html

大家都可能听说过「颈椎病」,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电脑、手机,成为工作、生活中主要使用工具,低头操作电脑、查看手机,成为人们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低头观视的体位,使颈椎病发病率大幅增加,发病的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所以,对颈椎病的发生、病理、症状、治疗、保养、康复等知识有普及必要。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没有「颈椎病」这个病名,只谓「颈项痛」一说,在中医文献中载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从经络学说理论进行论述。历代医家对颈项症状有不少描述:如《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素问.厥论》中说:「少阳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素问.至真要大论》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因为「寒湿则筋脉凝泣,热湿则筋脉胀,故皆能发痛与项强症」。《灵枢.本藏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营(分布)阳(腑)濡筋骨、利关节也」。中医认为颈项腰背的疾病与肾虚、血虚有关。

 西医对颈项疾病有明确的命名——「颈椎病」,现在许多中医骨伤、针灸、推拿在治颈项痛时,往往也定名为「颈椎病」这个诊断,实际上是应用西医病理、病因、解剖等来治疗疾病,既然「借用」了西医骨科这个病种,来作为中医治疗的疾病,那用传统中医的整体认知是不够的,不能总体上去认识疾病,而西医识病原则是局部的、微观的去分析病症,重视辨「病」论治,而不是辨「症」论治,临床症状是重要的,但西医更重视局部病理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局部的发病处,制定治疗方法。所以中医要正确地治疗「颈椎病」,首先要了解、掌握「颈椎病」的发病原理、颈椎的基础解剖、生理病理,才能正确地应用各种中医疗法,否则在治疗西医这类疾病,会陷入治疗方法、目的不清,针对性不强,疗效欠逊,出现医源性损伤,甚至发生意外、危险。所以,以后讲述,我将分颈椎的基础解剖、颈椎病发病的原因、颈椎病的分类、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与选择、治后康复与保养几方面进行论说。

 颈椎的基础解剖结构与特点

 人体的脊柱骨,是人体骨架的中心轴,脊椎骨分为颈椎7椎、胸椎12椎、腰椎5椎,骶椎5椎但连成一大块,参与骨盆的组成。

 颈椎是头的支架,围绕颈椎周围组织解剖比较复杂,所以要系统地认识颈椎病各种病症,首先要对颈部解剖作一详细了解。

 首先我们从颈椎骨说起。正常人体有7个颈椎,在人的整个脊柱骨中,颈椎椎体骨最小,只有腰椎骨约1/2大小。第1、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故颈椎只有5个椎间盘。正常的颈椎有一个向前凸的生理弧度,这是由于颈4、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构成了这个生理前凸。故当椎间盘发生退变或向后突出时,会造成颈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变为反曲后凸,另外,颈部各种软组织损伤,使颈部肌群失去系列张力平衡,也是造成颈椎生理改变的重要原因。此外,除1、2颈椎之外,第3至第7颈椎结构基本相同,它们在解剖上有其特点。

 1.钩突及钩椎关节

 颈椎从3至7椎的椎体上面横径与左右面有凹陷结构,两侧偏后方有向上嵴状突起,称作钩突,椎体下面横径有凸隆,与下一个椎体钩突对应部位呈钭坡状,中间环包着椎间盘,并与上椎体形成滑膜性关节,叫钩椎关节,又称椎体半关节、弓椎关节及Luschka关节,这关节的特点是椎体上下均呈马鞍状,彼此交叉,增强颈椎的稳定性,防止椎间盘向侧方突出。当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化时,使关节间隙狭窄,上下椎体发生磨损,导致骨质增生,形成椎间孔缩小,压迫其后方位的神经根、椎间动静脉产生临床症状。

 2.颈椎横突

 横突较小,只有腰椎的1/4左右,横突虽小,但横突上有上下贯通的孔道,即称为横突孔,这也是颈椎在骨结构上的特点,如果横突孔因颈椎退变,发生改变孔径大小,可与颈椎病椎动脉型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3.颈椎上下关节突

 接近水平面位,上关节面向上展,下关节面向下内,有利于颈椎前屈后伸,关节囊韧带松弛,故在临床上,上下关节容易发生滑脱错位。

 4.颈椎椎根短

 因椎根短小,故形成椎间孔前后径也小,故当发生椎体移位、骨质增生等,使椎间孔缩小,可产生压迫神经根、椎动脉,产生症状。

 5.颈椎棘突

 除第7颈椎棘突外,其余颈椎棘突较短,棘突顶部而且有分叉状,便于肌肉、韧带附着,棘突尖开叉也是颈椎解剖结构上的一个特点。

 6.第1与第2颈椎

 第1颈椎因形状如环,故称环椎,位于脊椎之顶端,与枕骨相连,并与第2颈椎的齿状凸构成环齿关节,上下缘分别为枕前膜及前纵韧带的附着点,前面中部有前结节为颈长肌的附着处,后方较长,有向上后方的结节,为棘突遗迹,是颈韧带和头后小直的附着部,侧块上方与枕骨髁结成环枕关节,侧块下方支第2颈椎构成环枢关节,侧块内侧面有一粗糙结节,为环椎横韧带的附着处。第2颈椎是颈椎中最坚固、肥厚的,是环椎运动的支点,在椎体上方有一齿状隆起,称为齿状凸,与环椎构成环齿关节,其上关节面与环椎的下关节面构成环枢关节,头部旋转运动时,连同环椎一起运动,并以齿突为轴枢,故第2颈椎又称枢椎。另外,尚须指出,环椎横韧带可因损伤,可能松弛甚至断裂齿突能发生后移而脱位,压迫脊髓,还有齿突根较为狭窄,常可因暴力而发生骨折,所以,施行各种「扳颈、复位」手法,如遇到颈部有外伤、活动受限时,要详细分析X线片,避免造成齿突脱位骨折,出现压迫脊体的严重后果。

 7.颈椎间盘

 椎间盘由纤维环、软骨板及髓核三部分组成。颈椎间盘占颈椎总高度的20%至25%左右,是椎体之间主要连结结构,椎间盘富有弹性,起有缓冲外力的作用,可使头颅免受震荡。

 8.颈椎椎管

 又称椎孔,呈三角形,自上而下,由大变小,颈椎椎管左右径大,前后径小,二者之比,约为1:05至2:1。

 9.颈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内中央,呈扁圆柱状,上端在枕骨大孔处和延髓相接,下端为脊髓圆椎。

 以上是颈椎基础解剖的主要内容,要治疗颈椎病必须要掌握这些基本结构。

 颈椎病的分类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复杂,疾病的发生,初期、中期都可以有不同症状出现,因颈椎病的发病不仅是出现颈部症状,还可以在四肢、内脏等出现各种体症,学术界虽然对颈椎病分类有不同认识,但国内外学者对以下几种颈椎病的分型还是比较认同的。

 软组织损伤型

 颈部的软组织损伤,往往是颈椎病发病开始就形成,一些年轻患者都由本型开始,以后逐渐演变引发其他症型,其型主要症状是颈肩部软组织肌肉韧带可检查到广泛的各种压痛、疼痛。有时可引发头痛、头晕、上肢酸痛麻木不舒。

 神经根型

 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原因主要由颈椎体侧方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髓核向侧后方突出,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症状,其主要症状除颈痛外,因神经根受迫出现上肢酸痛麻木,甚至出现前臂、手部大小鱼际肌肉萎缩。

 椎动脉型

 多见于50至60岁以上病者,由于颈椎的退化,椎间盘退化变薄,使颈椎长度缩短,与颈动脉总长度变成不对称,又因椎动脉弹性变弱,造成椎动脉血流降低。脑部供血不足于是出现颈痛、头晕、走路不稳、站立不稳、目花,急速转颈时,会突发出现恶心、呕吐,甚至猝倒,同时常伴有枕后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症状。

 脊髓型

 在临床中占的比例不算大,但致残率较高,病者可因而丧失部分或全部的自理能力,此型的发生常因颈椎椎体后方的骨赘,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等压迫或影响脊髓神经血液循环,出现脊髓神经受损的症状,出现四肢功能障碍,肢体痉挛,病理反射等体症。

 交感神经型

 此症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反射性地刺激颈部的交感神经而发生症状。如枕后痛、偏头痛、头晕、神倦疲乏、眼眶痛、视物模糊、咽部异物感、鼻塞耳鸣、汗出、潮热、四肢发冷、浮肿、颈背寒冷,有的还会出现心率异常,心前区痛,「假性心绞痛」,血压异常,女性出现月经异常、小腹痛、烦躁不安,胃肠功能紊乱、腹胀少食、便秘、腹泻等。

 颈椎病临床症状错综复杂,临床虽有分型,但症状常为交叉出现,临床治疗须详细作辨症、分类、制订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治疗方法介绍

 颈椎病的发生,往往与劳损、退行性变化有关,目前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可分二大类,保守疗法与手术治疗。

 中医的治疗方法常选用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敷。

 针灸:治疗颈椎病常有不差的效果,具有去风散寒、温经通络、解痉镇痛的作用,但治疗疗程长,去除病根不太理想。

 推拿:在治疗颈椎痛中常被病泛应用,推拿具有疏筋活血、解痉镇痛的较好作用。但推拿手法流派甚多,各施各法,手法五花八门,目的性不强,又因颈椎结构复杂,很容易出现「手法造成的危险性」。所以要强调了解掌握颈椎解剖结构,生理病理,方可施以手法。

 药敷:也是一种弛缓症状的好方法,用药常选用去风散寒、温经通络、消炎镇痛类中药外敷、热熨、药贴。

 西医手术治疗:常以手术方法摘除椎间盘,置植人工体椎间盘等手法比较流行。但因在颈椎上施行手术,故带有一定的风险,所以颈椎病患者应尽可能选用保守疗法,万为不能,才考虑手术治疗。

笔者简介

吴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医学教学55年。曾在沪时从业西医骨科临床经验达17年。在中医骨伤、推拿、针灸及中西医结合领域颇有造诣。对临床、教学有独特见解与理论学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kjmo.com/jbby/1613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